普洱茶有餅狀、沱狀、磚狀等多種形狀,這一點想必大家早已見怪不怪。古代交通并不便利,茶葉的貿(mào)易全靠著茶馬古道上的馬幫運送,我國西南地區(qū)山地較多,地勢非常的不平坦。如果以散茶的形式存放,會給運輸增加很大的成本,緊壓之后只需要一匹馬就可以背完兩匹馬裝的茶葉,所以緊壓成餅、磚、沱的形狀對于運輸來說是非常大的便利。
如此說,這個“窩窩”與普洱茶早期的運輸有關(guān)?但是很多茶友可能還是會好奇,這其中有什么道理和作用嗎?
有人說這是為了透氣,也有人說是為了包裝好看,看起來都很有道理的樣子,但好像又并不是根本原因。今天,益信君就和大家聊聊普洱茶餅背后的“窩窩”是怎么來的。
要想解釋清楚茶餅背后的窩,便要從普洱茶壓餅開始說起。在普洱茶的制作工藝里,“壓餅”只是其中的一道工序,而這道工序里面藏著很多的學問。為此,益信君找到勐海茶廠生產(chǎn)部副部長馬偉偉來給大家說說,這個窩窩的“秘密”。
▲馬偉偉
馬偉偉:“在壓餅之前,把稱量好的散茶放入蒸桶里進行蒸茶,待茶蒸軟之后,再把茶倒進布袋,根據(jù)茶葉松緊需求不同,進行布袋收口、繞緊、打結(jié),然后進行揉制、團邊,最后壓制。而布袋收口打結(jié)的那個位置,就是窩形成的地方。”
由此可見,普洱茶背面有“窩窩”也說明其采用的是手工布袋定型的傳統(tǒng)技藝。這種傳統(tǒng)技藝由來已久,形成了普洱茶外型的一個重要特征。隨著時代發(fā)展,大益茶生產(chǎn)環(huán)節(jié)不斷進行工業(yè)化革新,但茶餅壓制中依舊保留了傳統(tǒng)制茶的工藝環(huán)節(jié)。這也是“大益茶制作技藝”,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名錄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。
了解了這個“窩窩”是怎么形成的,相信很多茶友仍然會有疑問——“這個窩有什么作用呢?”
對于這個問題,益信君也想到了。為此還查閱了相關(guān)資料,但沒找到一個明確的說法。那就請專家出馬,來看看他們的解答:
中間有窩的茶餅,疊放在一起是不會完全重疊的,它們中間會存在縫隙;而模具壓制的茶餅,放在一起就會重合,就沒有太多氧的接觸,因此可以說,有這個窩窩的茶餅更利于茶餅的后期陳化。
拼配茶講究料的均勻性、協(xié)調(diào)性,有這個“窩窩”就相當于多了一個工藝參考標準,“窩心”正不正可以看出其揉餅勻不勻,揉餅勻不勻又可以反映出拼配用料的分布是否均勻,“窩心”正說明其分布是均勻的,反之則說明不均勻。
有窩窩的普洱茶餅存在,當然也有沒窩窩的普洱茶餅。沒窩窩的普洱茶餅在壓制時,無需將蒸軟的毛茶裝入布袋,而是直接將干毛茶裝入金屬甑子,然后上蒸汽蒸軟,用金屬模具直接壓制,緊結(jié)后倒出,這樣的方式壓制出來的茶餅便沒有“窩窩”。
相比傳統(tǒng)的茶餅壓制工藝,這種方式減少了裝布袋、入袋揉壓、拆布袋的程序,能夠有效縮短壓制時間,提高生產(chǎn)效率。因為裝茶的甑子需要直接上蒸汽,所以甑子底部有許多洞眼,直徑5-6毫米,經(jīng)過重力緊壓以后,茶餅的背部會出現(xiàn)一個個突出的小乳釘,一片357克的餅大概會有百來個乳釘,根據(jù)模具的不同,數(shù)量也有所差別。這種工藝誕生的初衷就是為了提高生產(chǎn)效率、解放勞動力。